时间: 2024-08-06 02:09:32 | 作者: 凹版印刷机系列
“让冰冷的铁板打动人心”是郭海博对铁板浮雕的艺术追求。郭海博及其弟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铁板浮雕艺术”的传承人。凭着千锤百炼、不停地改进革新的匠人精神,郭氏兄弟硬是把铁板浮雕从一种工艺升华为一种艺术。
郭海博1962年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较多的大家庭。父亲是一名军械工程师,一生坎坷,但坚强、达观,话不多,总是在看书、研究设计图纸。
郭海博说:“我小的时候,喜欢画画的二哥让我待在家里学画画,让我临摹《黄继光》《董存瑞》等连环画。我的哥哥姐姐都能画几笔,而且画得都不错。”上学后,他参加了学校的美术组,从此画画未曾间断。后来,由于父亲工作变动,他们全家由张家口迁到邯郸涉县。郭海博记得途经北京的时候,他第一次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立即被碑座上的雕塑深深吸引。“我从小就羡慕那些搞雕塑的人,看到艺术家们把人物、动物捏得那样传神,做梦都想学成这门手艺。” 郭海博告诉笔者。
随父亲定居石家庄后,郭海博和弟弟喜欢上了泥塑。然而,时间久了他们发现,泥塑易碎、不好保存。“于是产生用铜搞雕塑的想法,可铜在当时是贵金属,买不起啊,那会儿一个月工资才30来块钱。既然铜用不起,是不是能够退而求其次呢?”
郭海博说,那个年代,在街上常常看到用黑色卡纸剪侧影头像的手艺人。有一天,在工厂里当钳工的弟弟,拿回一幅在铁板上剪出的鲁迅头像侧影给他看。他看后非常兴奋,觉得铁板这种材料廉价,而且没有想象的那么硬,于是哥俩开始了对铁板浮雕的艺术探索。老母亲对两个儿子的事业很支持,把楼下不足6平方米的小储藏间腾了出来,给他们当工作间。哥俩很快置办了工作案、电剪、台钳、榔头、铁板等。
据郭海博回忆,刚开始研究铁板浮雕的时候,他们怕敲打的声音影响邻居休息,就用棉被堵住工作间的门窗。这样,三伏天屋里密不透风,像个大蒸笼。兄弟俩只好光着膀子,挥汗如雨。到了寒冬腊月,屋里又不敢生火取暖,因为用于防锈处理的材料易燃易爆。
“那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起步的岁月很艰苦,但我们乐在其中。”郭海博说,他非常怀念当初那段兄弟同心、手足情深的日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郭海博创作铁板浮雕,使用的是武汉钢铁厂生产的热轧板。这种铁板质感细腻柔韧,延展性极好,创作时作品很少出现龟裂、破损、锈蚀等问题。几年后,由于武钢不再生产此种规格的热轧板,不得不改用另一厂家生产的板材,然而新换的板材容易锈蚀且延展性不太好,容易破损和龟裂。
问题出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在千百次的实验中诞生。郭海博说:“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种常常会出现破损、龟裂的板材,易产生那种粗糙、多皱褶的肌理效果,对锤锻西北中老年人物肖像来说非常适用。”
近年来,在反复的创作实践中,郭海博又发现并熟练掌握了利用高温氧化在铁板浮雕上进行烧色处理的技法。这是一种利用铁板可随温度的逐渐升高生成出浅黄、暗黄、浅红、暗红、紫红、深蓝等多种颜色的自然属性,用气焊或喷灯等工具对铁板实施加热着色的工艺。这一发现,为郭氏铁板浮雕增添了绚丽夺目的色彩。
郭海博及其弟30年如一日专注于铁板浮雕的创作与创新,形成了郭氏铁板浮雕独有的表现形式。从设计稿样、勾錾阴文轮廓、锤锻,到除锈、烧蓝、抛磨、烧色、打蜡,十几道工序之后,一幅或黑白相间,或有色彩点缀,极具素描视觉效果的作品跃然于铁板之上。其金属质感,尤其是独有的雕塑语言所表现出的特殊肌理,别有一种其它材质不能够比拟的震撼之美。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在看到郭氏兄弟的铁板浮雕作品后,啧啧称赞并为之题字“铁笔传神”。
郭海博说:“创作时如果考虑不周、锻錾不慎,就会出现败笔。虽然铁板浮雕的探索之路很苦,但是我愿意苦中寻乐、以苦为乐。”
笔者曾亲眼目击郭海博创作。只见他左手持錾,右手执锤,在铁板上,叮当作响,上下翻飞,看得人眼花缭乱,听得人震耳欲聋。这一錾一錾下去,一块块冰冷的铁板上,出现了凹凸的轮廓。
郭海博说:“铁板浮雕的创作过程很艰辛。大一点的作品,要敲十几万到二十几万锤才能完成。铁板很坚硬,创作铁板浮雕很耗时,一米以上的作品,要耗时两到三个月。”
铁板浮雕除了创作过程辛苦以外,对身体还有很大的伤害。郭海博告诉笔者:“铁板浮雕在击打铁板的过程中噪音很大很尖锐。现在我们创作铁板浮雕时,耳朵里面要塞上棉花。还有一个伤害是铁板浮雕有震动,在敲打过程中,它能够最终靠骨传导的形式传到身体里面,这个对身体也是有害的。”
即便如此,郭海博对铁板浮雕的热爱依旧不减。他特别享受工作中的那种状态,“铁板浮雕就是一门孤独的艺术,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仿佛世界只剩下我自己”。
看到丈夫对铁板浮雕的创作如此痴迷,郭海博的妻子也经历了从反对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的过程。她表示,一开始非常不理解丈夫的行为,“别人家的妻子都可以出去逛街旅游,我却要每天在小屋里对着冰冷的铁板,听着叮叮当当的噪音,每个月的工资还都要搭在铁板浮雕的研究上。”当看到丈夫对铁板浮雕的爱已深入骨髓,妻子慢慢理解丈夫并开始支持他的创作。
如今,在郭海博位于市郊的工作室,妻子每天陪着他一起创作,帮他扶铁板,给他整理工具。郭海博开玩笑说:“妻子是我的秘书,她不在身边,我什么工具材料也找不到。”
郭海博的铁板浮雕作品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大都表现了所在地域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他的作品有两个最主要的题材,一个是太行风情系列,一个是西藏风情系列。郭海博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紧密结合生活,这个艺术品才更接地气、更鲜活。
“我每年都往太行山区跑很多遍,去那里采风,回来以后通过铁板浮雕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宣传咱们河北的美丽乡村。每年还去藏区走走,去搜集一些创作素材,创作藏族风情系列作品。”
郭海博认为,艺术这样的一个东西你不能模仿照搬别人的,只有你亲自去那儿,去体验那儿的生活,感受那里老百姓的点点滴滴,这样创作出来的东西才更有意思。他说,铁板浮雕已经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了。每次把一个很平面的铁板,变成一个凹凸起伏的艺术品,他感觉特别欣慰。
30余年来,郭海博的铁板浮雕作品越来越受人关注,频频入选省级、国家级大型美展及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博览会,并多次摘金夺银荣获大奖
2001年6月,郭海博作品《秋韵》入选由河北省美协举办的“庆祝建党80周年优秀美术作品展”并荣获金奖。
2004年4月,其作品《丑娃》荣获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金奖。
2009年4月,其作品《香格里拉的晚霞》获首届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刻学校杯”金奖;同年8月,入选由河北省文化厅和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河北美术作品展并获银奖;同年10月,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0年10月,其作品《农忙》荣获“天工艺苑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04年10月,郭海博及其弟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2009年,他们先后被河北省政府授予“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4年12月,郭海博兄弟被认定批准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铁板浮雕艺术”的传承人。
对于传承问题,郭海博不是很担心。首先女儿郭墨涵也在学铁板浮雕,而且学得有模有样,已经在国内文化艺术界崭露头角。
另外,在他的多方努力下,铁板浮雕艺术慢慢的开始走进校园。他希望能够通过讲述郭氏铁板浮雕技法的方式传播铁板浮雕,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它,认识它,对它产生兴趣,因为有兴趣才愿意学。
再一个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把郭氏铁板浮雕制作技艺传播出去。郭海博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它写成技法书,把郭氏铁板浮雕制作技艺的过程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写出来,让后人学习。
郭海博认为,工匠要有坚毅的性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那些古老的手工技艺才能代代相传。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乃至世界的文化,都需要这种工匠精神。“铁板浮雕的创作也是这样,需要一批真的爱它懂它,并且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作品做精、做美、做好,把铁板浮雕艺术真正传承下去。” (通讯员 胡雪微 陈简晴宇)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cn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 监督邮箱:.cn
上个产品:【48812】这届杭州文博会有意思
下个产品:人民币有几种印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