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爱游戏 > 非标定制
【48812】言外之意印刻香港活字回忆

时间: 2024-07-01 00:45:30 |   作者: 非标定制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这是宋代典籍《梦溪笔谈》中记载活字印刷的句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变幻的视觉盛宴,令世人震慑于东方技艺,至今记忆犹新。

  少有人知的是,活字印刷在香港中上环一带昌盛一时,成为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的重要行当之一。

  经过上环荷里活道,转入西街斜坡,拾级而上,一家活字印刷铺——光华印务矗立近70年。这家印刷铺的故事,也是香港活字印刷职业开展变迁的缩影。

  “父亲1947年从广东鹤山来到香港,学习印刷并入行。1954年,父亲脱离原先作业的印务公司,在鸭巴甸街53号自立门户,创建光华印务。”任伟生说,自己10岁左右便入行,家中6个兄弟姐妹都是从小做辅佐,“放学回到店肆之后,父亲会让我们去买字粒、油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印刷业开端腾飞。中环和上环一带商铺、银行树立,对发票、合同、信封、信纸的需求很大,活字印刷因而昌盛。

  “中环和上环一带那时至少有超越两百间活字印刷店肆,相得益彰的店肆一应俱全,烫金铺、油墨铺、铸字公司根本都能在这一带找到。”任伟生说。

  光华印务从开端鸭巴甸街店肆里租赁的一个印刷机位,开展到现在上环西街几十平方米的印刷店面。任伟生说,这类小店在那个活字印刷的鼎盛年代,多是子承父业,衍生了一批家庭式运营的印刷铺。

  不需求人手排版字粒的柯式印刷(胶印)在20世纪八十年代逐步遍及,传统的活字印刷遭到新技能冲击。

  这是3月30日在光华印务公司拍照的用不同铅质字粒摆放的“光华印务公司 活字宝手作坊”字样。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香港四大铸字公司相继毕业。“排一个版若需求一百个字粒,只需短少一粒,那就没办法印。”字粒与活字印刷相伴相生,在唇亡齿寒的产业链中,铸字公司的关停关于活字印刷店肆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木质字盘上摆放着鳞次栉比的铅质字粒,还有很多字粒被收纳在层层堆叠的抽屉格中。任伟生的店肆里存有数十万字粒,在外行看来,觅字犹如难如登天。

  看似乱七八糟,其实有迹可循。“一般是按广东话字典中的部首,从一字部一向排到龙字部、龟字部。但有时也按个人的运用习气,将常用字放在显眼方位,便利取用。”任伟生说。

  与现在的计算机排版不同,活字印刷有“执”“印”“切”“钉”四道根本工序,一字落错便要重头再来。因而对任伟生来说,“执”字粒是最繁复且检测技能的工序。

  3月27日,任伟生介绍活字印刷字粒的字号、字体和字粒摆放东西。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他用字钳在字盘中选择着适宜的字体、字号,然后将铅字放入盛载字粒的“字的”(摆放字粒的木质托盘)中,再调整每个铅字之间的间隔,行距则要用到一张薄薄的“铅片”。字粒排版完结后,将印版锁紧、固定,便可放入机器内开端印刷。

  其间一部海德堡“风喉照镜”印刷机买来已有50多年。任伟生介绍,这部机器经过机械风力吸纸,主动送到压盘印刷,再将印好的纸张收到吸纸台,1小时能印几千张,当年购入时价值不菲。

  另一部香港制作的“手落照镜”印刷机,是任伟生的父亲购入,操作更原始——加墨时需将墨汁抹在如铜镜般的圆形墨盘上,之后便要凭借人力压动手柄。

  抹墨、锁版、走纸……任伟生完结一系列熟练的操作后,油墨经墨辘带动至彻底均匀,一张鲜红的“福”字中国结栩栩如生。

  在任伟生看来,活字印刷这门技艺既讲究技巧,也崇尚美学。字粒的拣选摆放、油墨的明暗深浅、人与机器的合作协作都要拿捏精准,终究才干出现有温度、有质感的活字印刷著作。

  活字印刷作为一个职业固然现已式微,但香港民间传统文化保育热潮的鼓起,使得活字印刷再度遭到重视。2014年,活字印刷技艺被归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的“传统手工艺”类别。

  3月27日,任伟生展现用“手落照镜”印刷机刚刚印好的卡片。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在香港文物保护集体的帮忙下,任伟生用自己现成的店肆和既有的活字印刷东西,成立了“活字宝手作坊”。

  凭借交际渠道和保育安排的推介,任伟生根本每周都有两三场手作坊活动,连续有学生、自愿集体安排参与。现在,店肆内除了字粒和印刷机,最多的便是相片、锦旗和奖杯。

  一天午后,“活字宝手作坊”正准备开门,一群家长、师生十余人早已在店外等候。

  “带孩子们来这儿就为了亲身体会活字印刷工艺,经过一粒粒铅字感触汉字的魅力。”领队苏老师说。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拣字、排版、上墨、压印……学员们从中细细体会着言外之意发出的温度。

  “除了保留住父亲的一份愿望之外,也能够推行活字印刷。让更多人知道,活字印刷在香港曾有过一段光芒年月。”任伟生说,活字印刷的薪火相传,正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连续。